养老“难”: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经济困难
1、养老金支出大部分靠自己。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在调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资金来源时发现,有1012名老人表示养老资金来自“自己的劳动”,占比40.76%; 9.34%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养老资金来自“自我储蓄”,两者合计占50.1%。进一步对比非空巢老人的养老金支出,非空巢老人的养老金中有43.75%由子女提供,39.13%依靠“自己劳动”和“自我储蓄”,明显低于空巢老人的比例。可见,空巢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居家养老多年,但仍需依靠自力劳动、自我储蓄养老,养老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2、日常财政支出负担大。在分析空巢老人的收入和支出时发现,25.08%的老人表示生活负担重,支出占收入的80%以上;另有24.64%的老年人表示,生活负担重,收入无法维持。满足日常经济支出,两者之和占49.72%。进一步分析老年人日常支出主要内容发现,目前71%的农村老年人表示主要生活支出是“基本生活费”,另有25.40%的人表示主要生活支出是“治疗疾病、服用药物”。药物”。两项之和占90%以上。不难看出,农村近50%的空巢老人生活负担沉重,入不敷出。日常开支和医疗保健支出仍然是制约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3、低收入老年人困难明显。 46.32%的低收入老年人表示生活负担很重,而高收入老年人只有6.49%表示这一点,明显低于前者。进一步对比支出情况发现,93.32%的高收入老年人有足够的财力消费,而低收入老年人此项支出占比为33.42%,比前者低了近60%。另有66.58%的低收入老年人生活不够。其中,31.89%的低收入老年人主要支出是“看病、吃药”,仅次于基本生活费用(65.05%)。 19.36%的低收入老年人认为医疗支出负担重。上述情况表明,农村低收入空巢老人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需要政府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看病“难”: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看病难问题
1.当你生病时,你盼望家人照顾你。目前,农村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42.57%的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一般,其中28.12%患有慢性病或严重疾病。同时,46.59%的老人生病时选择“家人的照顾”,其次是“邻居的照顾”,占比13.74%。现实中,74.59%的农村空巢老人生病时主要由“家人或亲戚”照顾,12.70%则由“邻居或朋友”照顾。可见,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当老人遇到疾病等情况时,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身边照顾自己。
2. 就医意愿易受收入影响。在考察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意愿时发现,90%以上的老人表示生病时会就医,而“健康”的老人比例身体状况方面,“慢性疾病”、“严重疾病”依次为94.90%、91.37%、91.46%。其中,身体状况“健康”的老年人患病就医的比例最高,而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就医的意愿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收入与就医意愿的关系发现,96.94%的高收入老年人生病时会就医,而86.96%的低收入老年人会就医。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收入越高,生病时越有可能就医。所占比例越高。这可能是由于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害怕过度的医疗支出,就医意愿下降。因此,减轻看病经济负担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大突破。
3、老年人看病难。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加,他们的就医意愿也在发生变化。其中,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分别有93.95%、91.32%和91.23%表示生病时会去看医生。就医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低。进一步分析老年人不愿就医的原因发现,与中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因为“想看病但行动困难”和“医院里没有人照顾他们”。两者占比分别为31.82%。 %,27.27%,仅次于“想看,但没钱看”(59.09%)。由此可见,政府和社会需要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更多便利。
沟通“难”: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心理困境
1、沟通范围有限。数据显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交往和交往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与非空巢老人相比,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加有限。在2479个有效样本中,有934名空巢老人在闲暇时间选择“在家看电视”,占比37.68%,比例最高,表明老年人有闲暇时间时选择呆在家里而不是外出。无事可做。进一步分析农村空巢老人日常交往情况发现,46.52%的空巢老人选择向“朋友邻居”投诉,占比最高;非空巢老人更愿意向“家人、亲戚”投诉,占比最高,为62.20%。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不抱怨的空巢老人比例逐渐增加。选择“不说,记在心里”的年轻空巢老人比例为5.05%,中年空巢老人和老年空巢老人的比例分别为5.46%和8.15%。
2. 与儿童的接触不确定且稀疏。进一步分析子女对老人的精神关怀情况,调查发现,在2226个有效样本中,有1461名老人与子女保持不定期接触,占比65.63%,34.37%的老人保持经常接触。进一步分析发现,保持经常联系的空巢老人中,联系频率为“每周一次”,占42.34%,其次是“每天联系”,占24.29%。同时,55.89%的孩子会“有空”回家探望老人,36.73%的孩子会“在假期”回家探望,2.66%的孩子会“有病”回家。由此可见,目前空巢老人得到子女的照顾较少,与子女的接触大多不规律、不频繁,多在子女空闲时进行。
三、老年人精神压力依然不减。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与其经济状况有关,更与其精神状况密不可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空巢老人对自我状态的满意度低于非空巢老人。 62.81%的非空巢老人表示满意,61.43%的空巢老人表示满意。同时,与孩子经常接触的老人有68.37%的人回答满意,与孩子不经常接触的老人有59.54%的人回答不满意。进一步比较发现,生活负担对满意度的影响更大。生活负担较小的空巢老人表示满意的比例为76.77%,生活负担较大的空巢老人表示满意的比例为53.12%,明显低于前者。可见,近40%的空巢老人对自身现状仍不满意,尤其是生活负担重、与子女接触不规律的空巢老人,精神压力相应较高。
4、政府关怀覆盖率低。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针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关怀问题出台了多项政策。但数据显示,91.21%的空巢老人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说明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咨询服务并没有有效地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同时,在对农村空巢老人享受节日慰问情况进行调查时,2434个有效样本中,34.72%的受访空巢老人表示享受过节日慰问,65.28%的受访空巢老人表示没有享受过节日慰问。享受了政策。 。这说明,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关怀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养老“守底线”: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单独确定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金水平和支付机制,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让空巢老人都能享受、养老困难都能“覆盖”。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优待制度。一方面,可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差异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另一方面,为生活自理有困难或病情严重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养老服务。定期安排志愿者为老人家打扫卫生、免费提供药品等。三是加大农村老人医疗投入,设立专项医疗基金,用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救治。同时,可以简化空巢老人的就医流程。老年人就医可免挂号,家庭医生可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对于老年人来说,看病不再是问题。
2、养老“管理式照护”:创新多元化的照护模式。一是培育良好家风,夯实家庭关爱基石。不仅要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还要多接触、看望老人,让老人有依靠。二是推动养老服务向下流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助,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他们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还注重拓展发展性服务,根据不同需求开发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三是鼓励多方参与养老,促进社会参与。通过将服务外包给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成为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的主体。同时,打破行政壁垒限制,给予社会资本一定的政策优惠,支持各类民间主体进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领域。
3、养老“不孤独”:打造多维度空巢照护。一是关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一是建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设施,鼓励老年人在闲暇之余“利用”棋牌室、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二是建立各类文化组织,鼓励空巢老人走出家门,活跃起来。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邀请歌舞团、戏曲团等为空巢老人演出。其次,建立空巢老人沟通机制。建立村里空巢老人“一对一”联络人,鼓励干部、党员、邻居通过绩效考核、表彰等方式多与空巢老人沟通。最后,大力发展进村养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就地就业,让子女与老人相伴。同时,通过“老少”对“老人”的互助以及志愿者的志愿养老,老年人可以在村里享受到优质的机构照顾和乡村关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aochengyikangdele.com/html/tiyuwenda/9427.html